6.2 初值问题 的解
在本节中,我们将展示如何使用拉普拉斯变换 来求解具有常系数 的线性微分方程 的初值问题 。拉普拉斯变换 的这种用途 主要基于这样一个事实 :f ′ f^{\prime} f ′ 的变换 以简单的方式与 f f f 的变换 相关。这种关系 在以下定理 中得到表达。
定理 6.2.1
假设 f f f 是连续的,f ′ f^{\prime} f ′ 在任何区间 0 ≤ t ≤ A 0 \leq t \leq A 0 ≤ t ≤ A 上是分段连续的。进一步假设存在常数 K K K 、a a a 和 M M M ,使得对于 t ≥ M t \geq M t ≥ M ,有 ∣ f ( t ) ∣ ≤ K e a t |f(t)| \leq K e^{a t} ∣ f ( t ) ∣ ≤ K e a t 。则 L { f ′ ( t ) } \mathcal{L}\left\{f^{\prime}(t)\right\} L { f ′ ( t ) } 对于 s > a s>a s > a 存在,并且,
L { f ′ ( t ) } = s L { f ( t ) } − f ( 0 ) . \begin{equation*}
\mathcal{L}\left\{f^{\prime}(t)\right\}=s \mathcal{L}\{f(t)\}-f(0) . \tag{1}
\end{equation*}
L { f ′ ( t ) } = s L { f ( t )} − f ( 0 ) . ( 1 )
为了证明这个定理 ,我们考虑积分
∫ 0 A e − s t f ′ ( t ) d t \int_{0}^{A} e^{-s t} f^{\prime}(t) d t
∫ 0 A e − s t f ′ ( t ) d t
如果它作为 A → ∞ A \rightarrow \infty A → ∞ 的极限 存在,则它是 f ′ f^{\prime} f ′ 的拉普拉斯变换 。为了计算这个极限 ,我们首先需要将积分 写成适当的形式 。如果 f ′ f^{\prime} f ′ 在区间 0 ≤ t ≤ A 0 \leq t \leq A 0 ≤ t ≤ A 中有不连续点 ,则将它们表示为 t 1 , t 2 , … , t k t_{1}, t_{2}, \ldots, t_{k} t 1 , t 2 , … , t k 。然后我们可以将积分 写成
∫ 0 A e − s t f ′ ( t ) d t = ∫ 0 t 1 e − s t f ′ ( t ) d t + ∫ t 1 t 2 e − s t f ′ ( t ) d t + ⋯ + ∫ t k A e − s t f ′ ( t ) d t \int_{0}^{A} e^{-s t} f^{\prime}(t) d t=\int_{0}^{t_{1}} e^{-s t} f^{\prime}(t) d t+\int_{t_{1}}^{t_{2}} e^{-s t} f^{\prime}(t) d t+\cdots+\int_{t_{k}}^{A} e^{-s t} f^{\prime}(t) d t
∫ 0 A e − s t f ′ ( t ) d t = ∫ 0 t 1 e − s t f ′ ( t ) d t + ∫ t 1 t 2 e − s t f ′ ( t ) d t + ⋯ + ∫ t k A e − s t f ′ ( t ) d t
对右边的每一项 进行分部积分 得到
∫ 0 A e − s t f ′ ( t ) d t = e − s t f ( t ) ∣ 0 t 1 + e − s t f ( t ) ∣ t 1 t 2 + ⋯ + e − s t f ( t ) ∣ t k A + s [ ∫ 0 t 1 e − s t f ( t ) d t + ∫ t 1 t 2 e − s t f ( t ) d t + ⋯ + ∫ t k A e − s t f ( t ) d t ] \begin{aligned}
\int_{0}^{A} e^{-s t} f^{\prime}(t) d t= & \left.e^{-s t} f(t)\right|_{0} ^{t_{1}}+\left.e^{-s t} f(t)\right|_{t_{1}} ^{t_{2}}+\cdots+\left.e^{-s t} f(t)\right|_{t_{k}} ^{A} \\
& +s\left[\int_{0}^{t_{1}} e^{-s t} f(t) d t+\int_{t_{1}}^{t_{2}} e^{-s t} f(t) d t+\cdots+\int_{t_{k}}^{A} e^{-s t} f(t) d t\right]
\end{aligned}
∫ 0 A e − s t f ′ ( t ) d t = e − s t f ( t ) 0 t 1 + e − s t f ( t ) t 1 t 2 + ⋯ + e − s t f ( t ) t k A + s [ ∫ 0 t 1 e − s t f ( t ) d t + ∫ t 1 t 2 e − s t f ( t ) d t + ⋯ + ∫ t k A e − s t f ( t ) d t ]
由于 f f f 是连续的,因此积分项 在 t 1 , t 2 , … , t k t_{1}, t_{2}, \ldots, t_{k} t 1 , t 2 , … , t k 处的贡献 相互抵消。此外,右侧的积分 可以组合成一个积分 ,因此我们得到
∫ 0 A e − s t f ′ ( t ) d t = e − s A f ( A ) − f ( 0 ) + s ∫ 0 A e − s t f ( t ) d t \begin{equation*}
\int_{0}^{A} e^{-s t} f^{\prime}(t) d t=e^{-s A} f(A)-f(0)+s \int_{0}^{A} e^{-s t} f(t) d t \tag{2}
\end{equation*}
∫ 0 A e − s t f ′ ( t ) d t = e − s A f ( A ) − f ( 0 ) + s ∫ 0 A e − s t f ( t ) d t ( 2 )
现在我们在方程 (2)中令 A → ∞ A \rightarrow \infty A → ∞ 。该方程 右侧的积分 趋近于 L { f ( t ) } \mathcal{L}\{f(t)\} L { f ( t )} 。此外,对于 A ≥ M A \geq M A ≥ M ,我们有 ∣ f ( A ) ∣ ≤ K e a A |f(A)| \leq K e^{a A} ∣ f ( A ) ∣ ≤ K e a A ;因此,∣ e − s A f ( A ) ∣ ≤ K e − ( s − a ) A \left|e^{-s A} f(A)\right| \leq K e^{-(s-a) A} e − s A f ( A ) ≤ K e − ( s − a ) A 。因此,当 s > a s>a s > a 时,e − s A f ( A ) → 0 e^{-s A} f(A) \rightarrow 0 e − s A f ( A ) → 0 as A → ∞ A \rightarrow \infty A → ∞ 。因此,方程 (2)右侧的极限 是 s L { f ( t ) } − f ( 0 ) s \mathcal{L}\{f(t)\}-f(0) s L { f ( t )} − f ( 0 ) 。因此,方程 (2)的左侧也具有极限 ,如上所述,该极限 为 L { f ′ ( t ) } \mathcal{L}\left\{f^{\prime}(t)\right\} L { f ′ ( t ) } 。因此,对于 s > a s>a s > a ,我们得出结论
L { f ′ ( t ) } = s L { f ( t ) } − f ( 0 ) \mathcal{L}\left\{f^{\prime}(t)\right\}=s \mathcal{L}\{f(t)\}-f(0)
L { f ′ ( t ) } = s L { f ( t )} − f ( 0 )
这完成了定理 6.2.1 的证明 。
如果 f ′ f^{\prime} f ′ 和 f ′ ′ f^{\prime \prime} f ′′ 满足与定理 6.2.1 中对 f f f 和 f ′ f^{\prime} f ′ 施加的相同条件 ,则可以得出 f ′ ′ f^{\prime \prime} f ′′ 的拉普拉斯变换 对于 s > a s>a s > a 也存在,并且由下式给出
L { f ′ ′ ( t ) } = s L { f ′ ( t ) } − f ′ ( 0 ) = s ( s L { f ( t ) } − f ( 0 ) ) − f ′ ( 0 ) = s 2 L { f ( t ) } − s f ( 0 ) − f ′ ( 0 ) \begin{align*}
\mathcal{L}\left\{f^{\prime \prime}(t)\right\} & =s \mathcal{L}\left\{f^{\prime}(t)\right\}-f^{\prime}(0) \\
& =s(s \mathcal{L}\{f(t)\}-f(0))-f^{\prime}(0) \\
& =s^{2} \mathcal{L}\{f(t)\}-s f(0)-f^{\prime}(0) \tag{3}
\end{align*}
L { f ′′ ( t ) } = s L { f ′ ( t ) } − f ′ ( 0 ) = s ( s L { f ( t )} − f ( 0 )) − f ′ ( 0 ) = s 2 L { f ( t )} − s f ( 0 ) − f ′ ( 0 ) ( 3 )
实际上,只要函数 f f f 及其导数 满足适当的条件 ,就可以通过 n n n 次连续应用该定理 来导出第 n th n^{\text {th }} n th 阶导数 f ( n ) f^{(n)} f ( n ) 的变换表达式 。结果 在以下推论 中给出。
推论 6.2.2
假设函数 f , f ′ , … , f ( n − 1 ) f, f^{\prime}, \ldots, f^{(n-1)} f , f ′ , … , f ( n − 1 ) 是连续的,并且 f ( n ) f^{(n)} f ( n ) 在任何区间 0 ≤ t ≤ A 0 \leq t \leq A 0 ≤ t ≤ A 上是分段连续的。进一步假设存在常数 K , a K, a K , a 和 M M M ,使得对于 t ≥ M t \geq M t ≥ M ,有 ∣ f ( t ) ∣ ≤ K e a t , ∣ f ′ ( t ) ∣ ≤ K e a t , … , ∣ f ( n − 1 ) ( t ) ∣ ≤ K e a t |f(t)| \leq K e^{a t},\left|f^{\prime}(t)\right| \leq K e^{a t}, \ldots,\left|f^{(n-1)}(t)\right| \leq K e^{a t} ∣ f ( t ) ∣ ≤ K e a t , ∣ f ′ ( t ) ∣ ≤ K e a t , … , f ( n − 1 ) ( t ) ≤ K e a t 。则 L { f ( n ) ( t ) } \mathcal{L}\left\{f^{(n)}(t)\right\} L { f ( n ) ( t ) } 对于 s > a s>a s > a 存在,并由下式给出
L { f ( n ) ( t ) } = s n L { f ( t ) } − s n − 1 f ( 0 ) − ⋯ − s f ( n − 2 ) ( 0 ) − f ( n − 1 ) ( 0 ) \begin{equation*}
\mathcal{L}\left\{f^{(n)}(t)\right\}=s^{n} \mathcal{L}\{f(t)\}-s^{n-1} f(0)-\cdots-s f^{(n-2)}(0)-f^{(n-1)}(0) \tag{4}
\end{equation*}
L { f ( n ) ( t ) } = s n L { f ( t )} − s n − 1 f ( 0 ) − ⋯ − s f ( n − 2 ) ( 0 ) − f ( n − 1 ) ( 0 ) ( 4 )
现在我们展示如何使用拉普拉斯变换 来求解初值问题 。它对于涉及非齐次微分方程 的问题 最有用,我们将在本章 的后面部分 中进行演示。但是,我们首先来看一些齐次方程 ,这些方程 稍微简单一些。
示例 1
求微分方程 的解
y ′ ′ − y ′ − 2 y = 0 \begin{equation*}
y^{\prime \prime}-y^{\prime}-2 y=0 \tag{5}
\end{equation*}
y ′′ − y ′ − 2 y = 0 ( 5 )
该解 满足以下初始条件
y ( 0 ) = 1 , y ′ ( 0 ) = 0 \begin{equation*}
y(0)=1, \quad y^{\prime}(0)=0 \tag{6}
\end{equation*}
y ( 0 ) = 1 , y ′ ( 0 ) = 0 ( 6 )
解 :
这个初值问题 很容易通过第 3.1 节的方法 解决。特征方程 是
r 2 − r − 2 = ( r − 2 ) ( r + 1 ) = 0 , r^{2}-r-2=(r-2)(r+1)=0,
r 2 − r − 2 = ( r − 2 ) ( r + 1 ) = 0 ,
因此,方程 (5) 的通解 是
y = c 1 e − t + c 2 e 2 t \begin{equation*}
y=c_{1} e^{-t}+c_{2} e^{2 t} \tag{7}
\end{equation*}
y = c 1 e − t + c 2 e 2 t ( 7 )
为了满足初始条件 (6),我们必须有 c 1 + c 2 = 1 c_{1}+c_{2}=1 c 1 + c 2 = 1 和 − c 1 + 2 c 2 = 0 -c_{1}+2 c_{2}=0 − c 1 + 2 c 2 = 0 ;因此 c 1 = 2 3 c_{1}=\frac{2}{3} c 1 = 3 2 且 c 2 = 1 3 c_{2}=\frac{1}{3} c 2 = 3 1 ,所以初值问题 (4) 和 (5) 的解 是
y = ϕ ( t ) = 2 3 e − t + 1 3 e 2 t . \begin{equation*}
y=\phi(t)=\frac{2}{3} e^{-t}+\frac{1}{3} e^{2 t} . \tag{8}
\end{equation*}
y = ϕ ( t ) = 3 2 e − t + 3 1 e 2 t . ( 8 )
现在让我们使用拉普拉斯变换 来解决同样的问题 。为此,我们必须假设该问题 有一个解 y = y ( t ) y=y(t) y = y ( t ) ,它及其前两个导数 满足推论 6.2.2 的条件 。然后,对微分方程 (5) 进行拉普拉斯变换 ,我们得到
L { y ′ ′ − y ′ − 2 y } = L { y ′ ′ } − L { y ′ } − 2 L { y } = 0 , \begin{equation*}
\mathcal{L}\left\{y^{\prime \prime}-y^{\prime}-2 y\right\}=\mathcal{L}\left\{y^{\prime \prime}\right\}-\mathcal{L}\left\{y^{\prime}\right\}-2 \mathcal{L}\{y\}=0, \tag{9}
\end{equation*}
L { y ′′ − y ′ − 2 y } = L { y ′′ } − L { y ′ } − 2 L { y } = 0 , ( 9 )
其中我们使用了拉普拉斯变换 的线性性质 ,将和的变换 写成单独变换 的和。在使用推论 6.2.2 将 L { y ′ ′ } \mathcal{L}\left\{y^{\prime \prime}\right\} L { y ′′ } 和 L { y ′ } \mathcal{L}\left\{y^{\prime}\right\} L { y ′ } 用 L { y } \mathcal{L}\{y\} L { y } 表示后,我们发现方程 (9) 变为
s 2 L { y } − s y ( 0 ) − y ′ ( 0 ) − ( s L { y } − y ( 0 ) ) − 2 L { y } = 0 , s^{2} \mathcal{L}\{y\}-s y(0)-y^{\prime}(0)-(s \mathcal{L}\{y\}-y(0))-2 \mathcal{L}\{y\}=0,
s 2 L { y } − sy ( 0 ) − y ′ ( 0 ) − ( s L { y } − y ( 0 )) − 2 L { y } = 0 ,
或者
( s 2 − s − 2 ) Y ( s ) + ( 1 − s ) y ( 0 ) − y ′ ( 0 ) = 0 \begin{equation*}
\left(s^{2}-s-2\right) Y(s)+(1-s) y(0)-y^{\prime}(0)=0 \tag{10}
\end{equation*}
( s 2 − s − 2 ) Y ( s ) + ( 1 − s ) y ( 0 ) − y ′ ( 0 ) = 0 ( 10 )
其中 Y ( s ) = L { y } Y(s)=\mathcal{L}\{y\} Y ( s ) = L { y } 。从初始条件 (6) 中将 y ( 0 ) y(0) y ( 0 ) 和 y ′ ( 0 ) y^{\prime}(0) y ′ ( 0 ) 代入方程 (10),然后求解 Y ( s ) Y(s) Y ( s ) ,我们得到
Y ( s ) = s − 1 s 2 − s − 2 = s − 1 ( s − 2 ) ( s + 1 ) . \begin{equation*}
Y(s)=\frac{s-1}{s^{2}-s-2}=\frac{s-1}{(s-2)(s+1)} . \tag{11}
\end{equation*}
Y ( s ) = s 2 − s − 2 s − 1 = ( s − 2 ) ( s + 1 ) s − 1 . ( 11 )
因此,我们得到了给定初值问题解 y ( t ) y(t) y ( t ) 的拉普拉斯变换 Y ( s ) Y(s) Y ( s ) 的表达式 。为了确定解 y ( t ) y(t) y ( t ) ,我们必须找到拉普拉斯变换 为 Y ( s ) Y(s) Y ( s ) 的函数 ,如方程 (11) 所示。
最简单的方法 是将方程 (11) 的右侧展开为部分分数 。因此,我们写成
Y ( s ) = s − 1 ( s − 2 ) ( s + 1 ) = a s − 2 + b s + 1 = a ( s + 1 ) + b ( s − 2 ) ( s − 2 ) ( s + 1 ) , \begin{equation*}
Y(s)=\frac{s-1}{(s-2)(s+1)}=\frac{a}{s-2}+\frac{b}{s+1}=\frac{a(s+1)+b(s-2)}{(s-2)(s+1)}, \tag{12}
\end{equation*}
Y ( s ) = ( s − 2 ) ( s + 1 ) s − 1 = s − 2 a + s + 1 b = ( s − 2 ) ( s + 1 ) a ( s + 1 ) + b ( s − 2 ) , ( 12 )
其中系数 a a a 和 b b b 将被确定。通过等式 (12) 的第二和第四项 的分子 ,我们得到
s − 1 = a ( s + 1 ) + b ( s − 2 ) , s-1=a(s+1)+b(s-2),
s − 1 = a ( s + 1 ) + b ( s − 2 ) ,
该等式 必须对所有 s s s 成立。特别是,如果我们设 s = 2 s=2 s = 2 ,那么可以得出 a = 1 3 a=\frac{1}{3} a = 3 1 。类似地,如果我们设 s = − 1 s=-1 s = − 1 ,那么我们发现 b = 2 3 b=\frac{2}{3} b = 3 2 。将这些 a a a 和 b b b 的值 代入方程 (12),我们有
Y ( s ) = 1 / 3 s − 2 + 2 / 3 s + 1 . \begin{equation*}
Y(s)=\frac{1 / 3}{s-2}+\frac{2 / 3}{s+1} . \tag{13}
\end{equation*}
Y ( s ) = s − 2 1/3 + s + 1 2/3 . ( 13 )
最后,如果我们使用第 6.1 节的例 5 的结果 ,则得出 1 3 e 2 t \frac{1}{3} e^{2 t} 3 1 e 2 t 的变换 为 1 3 ( s − 2 ) − 1 \frac{1}{3}(s-2)^{-1} 3 1 ( s − 2 ) − 1 ;类似地,2 3 e − t \frac{2}{3} e^{-t} 3 2 e − t 的变换 为 2 3 ( s + 1 ) − 1 \frac{2}{3}(s+1)^{-1} 3 2 ( s + 1 ) − 1 。因此,根据拉普拉斯变换 的线性性质 ,
y ( t ) = 1 3 e 2 t + 2 3 e − t y(t)=\frac{1}{3} e^{2 t}+\frac{2}{3} e^{-t}
y ( t ) = 3 1 e 2 t + 3 2 e − t
具有变换 (13),因此是初值问题 (4), (5) 的解 。观察到它确实满足推论 6.2.2 的条件 ,正如我们最初假设的那样。当然,这与我们之前获得的解 相同。
相同的过程 可以应用于具有常系数 的一般二阶线性方程
a y ′ ′ + b y ′ + c y = f ( t ) \begin{equation*}
a y^{\prime \prime}+b y^{\prime}+c y=f(t) \tag{14}
\end{equation*}
a y ′′ + b y ′ + cy = f ( t ) ( 14 )
假设解 y ( t ) y(t) y ( t ) 满足推论 6.2.2 中 n = 2 n=2 n = 2 的条件 ,我们可以取方程 (14) 的变换 ,从而得到
a ( s 2 Y ( s ) − s y ( 0 ) − y ′ ( 0 ) ) + b ( s Y ( s ) − y ( 0 ) ) + c Y ( s ) = F ( s ) \begin{equation*}
a\left(s^{2} Y(s)-s y(0)-y^{\prime}(0)\right)+b(s Y(s)-y(0))+c Y(s)=F(s) \tag{15}
\end{equation*}
a ( s 2 Y ( s ) − sy ( 0 ) − y ′ ( 0 ) ) + b ( s Y ( s ) − y ( 0 )) + c Y ( s ) = F ( s ) ( 15 )
其中 F ( s ) F(s) F ( s ) 是 f ( t ) f(t) f ( t ) 的变换 。通过求解方程 (15) 得到 Y ( s ) Y(s) Y ( s ) ,我们发现
Y ( s ) = ( a s + b ) y ( 0 ) + a y ′ ( 0 ) a s 2 + b s + c + F ( s ) a s 2 + b s + c \begin{equation*}
Y(s)=\frac{(a s+b) y(0)+a y^{\prime}(0)}{a s^{2}+b s+c}+\frac{F(s)}{a s^{2}+b s+c} \tag{16}
\end{equation*}
Y ( s ) = a s 2 + b s + c ( a s + b ) y ( 0 ) + a y ′ ( 0 ) + a s 2 + b s + c F ( s ) ( 16 )
只要我们能找到变换 为 Y ( s ) Y(s) Y ( s ) 的函数 y ( t ) y(t) y ( t ) ,问题 就解决了。
即使在我们讨论的这个早期阶段 ,我们也可以指出拉普拉斯变换方法 的四个基本特征 。首先,未知函数 y ( t ) y(t) y ( t ) 的变换 Y ( s ) Y(s) Y ( s ) 是通过求解一个代数方程 而不是微分方程 来得到的,例如例 1 中的代数方程 (10) 而不是微分方程 (5),或者更一般地,代数方程 (15) 而不是微分方程 (14)。这是拉普拉斯变换 在求解线性 、常系数 、常微分方程 时如此有用的关键 ——问题 从微分方程 简化为代数方程 。其次,满足给定初始条件 的解 会自动找到,因此无需确定通解 中任意常数 的适当值 。此外,如方程 (15) 所示,非齐次方程 的处理方式 与齐次方程 完全相同;不需要先求解相应的齐次方程 。最后,该方法 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应用于高阶方程 ,只要我们假设解 满足推论 6.2.2 中适用于 n n n 的适当值 的条件 。
请注意,方程 (16) 右侧分母 中的多项式 a s 2 + b s + c a s^{2}+b s+c a s 2 + b s + c 正好是与方程 (14) 相关的特征多项式 。由于使用 Y ( s ) Y(s) Y ( s ) 的部分分式展开 来确定 y ( t ) y(t) y ( t ) 需要我们对该多项式 进行因式分解 ,因此使用拉普拉斯变换 并不能避免寻找特征方程根 的必要性。对于高于二阶的方程 ,这可能需要数值近似 ,特别是当根 为无理数 或复数 时。
通过拉普拉斯变换 求解初值问题 的主要困难 在于确定与变换 Y ( s ) Y(s) Y ( s ) 对应的函数 y ( t ) y(t) y ( t ) 的问题 。这个问题 被称为拉普拉斯变换 的反演问题 ;y ( t ) y(t) y ( t ) 称为与 Y ( s ) Y(s) Y ( s ) 对应的逆拉普拉斯变换 ,而从 Y ( s ) Y(s) Y ( s ) 找到 y ( t ) y(t) y ( t ) 的过程 被称为拉普拉斯变换 的求逆 。我们也使用符号 L − 1 { Y ( s ) } \mathcal{L}^{-1}\{Y(s)\} L − 1 { Y ( s )} 来表示 Y ( s ) Y(s) Y ( s ) 的逆变换 。有一个通用的逆拉普拉斯变换公式 ,但它的使用需要熟悉复变量函数 ,我们不会在本书 中考虑它。然而,在不使用复变量 的情况 下,仍然可以发展拉普拉斯变换 的许多重要性质 ,并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 。
在求解初值问题 (4)、(5) 时,我们没有考虑是否存在方程 (8) 以外的其他函数 也具有变换 (13) 的问题 。根据定理 3.2.1,我们知道初值问题 没有其他解 。我们还知道初值问题 唯一的解 (8) 是连续的。与此事实 一致的是,可以证明,如果 f f f 和 g g g 是具有相同拉普拉斯变换 的连续函数 ,那么 f f f 和 g g g 必须相同。另一方面,如果 f f f 和 g g g 只是分段连续的,那么它们可能在一个或多个不连续点 上有所不同,但仍然具有相同的拉普拉斯变换 ;参见第 6.1 节 中的例 6。对于分段连续函数 ,逆拉普拉斯变换 的这种非唯一性 在实际应用 中没有实际意义 。
因此,函数 及其拉普拉斯变换 之间基本上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。这一事实 表明可以编制一个表格 ,例如表 6.2.1,给出经常遇到的函数 的拉普拉斯变换 ,反之亦然。表 6.2.1 第二列 中的条目 是第一列 中函数 的拉普拉斯变换 。也许更重要的是,第一列 中的函数 是第二列 中函数 的逆拉普拉斯变换 。因此,例如,如果已知微分方程解 的变换 ,通常只需在表 中查找就可以找到解 本身。表 6.2.1 中的一些条目 已被用作示例 ,或者作为第 6.1 节 中的问题 出现,而其他条目 将在本章 稍后部分 进行介绍。该表 的第三列 指示可以找到给定变换 的推导 的位置 。虽然表 6.2.1 对于本书 中的示例 和问题 来说已经足够了,但也有更大的表格 可用(参见列表 在章末 的参考文献 中)。变换 和逆变换 也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代数系统 以电子方式 轻松获得。
通常,拉普拉斯变换 F ( s ) F(s) F ( s ) 可以表示为几个项 的和
F ( s ) = F 1 ( s ) + F 2 ( s ) + ⋯ + F n ( s ) . \begin{equation*}
F(s)=F_{1}(s)+F_{2}(s)+\cdots+F_{n}(s) . \tag{17}
\end{equation*}
F ( s ) = F 1 ( s ) + F 2 ( s ) + ⋯ + F n ( s ) . ( 17 )
假设 f 1 ( t ) = L − 1 { F 1 ( s ) } , … , f n ( t ) = L − 1 { F n ( s ) } f_{1}(t)=\mathcal{L}^{-1}\left\{F_{1}(s)\right\}, \ldots, f_{n}(t)=\mathcal{L}^{-1}\left\{F_{n}(s)\right\} f 1 ( t ) = L − 1 { F 1 ( s ) } , … , f n ( t ) = L − 1 { F n ( s ) } 。那么函数
f ( t ) = f 1 ( t ) + ⋯ + f n ( t ) f(t)=f_{1}(t)+\cdots+f_{n}(t)
f ( t ) = f 1 ( t ) + ⋯ + f n ( t )
具有拉普拉斯变换 F ( s ) F(s) F ( s ) 。根据先前陈述的唯一性 ,没有其他连续函数 f f f 具有相同的变换 。因此
L − 1 { F ( s ) } = L − 1 { F 1 ( s ) } + ⋯ + L − 1 { F n ( s ) } \begin{equation*}
\mathcal{L}^{-1}\{F(s)\}=\mathcal{L}^{-1}\left\{F_{1}(s)\right\}+\cdots+\mathcal{L}^{-1}\left\{F_{n}(s)\right\} \tag{18}
\end{equation*}
L − 1 { F ( s )} = L − 1 { F 1 ( s ) } + ⋯ + L − 1 { F n ( s ) } ( 18 )
也就是说,逆拉普拉斯变换 也是一个线性算子 。
在许多问题 中,利用线性性质 将给定的变换 分解为逆变换 已知的或可以在表格 中找到的函数 之和是很方便的。 部分分式分解 对于此目的 特别有用,并且问题 29中给出了涵盖许多情况 的一般结果 。 拉普拉斯变换 的其他有用性质 将在本章 后面推导。
为了进一步说明通过拉普拉斯变换 和部分分式分解 来解决初始值问题 的技术 ,请考虑以下示例 。
f ( t ) = L − 1 { F ( s ) } f(t)=\mathcal{L}^{-1}\{F(s)\} f ( t ) = L − 1 { F ( s )}
F ( s ) = L { f ( t ) } F(s)=\mathcal{L}\{f(t)\} F ( s ) = L { f ( t )}
Notes
1. 1
1 s , s > 0 \frac{1}{s}, \quad s>0 s 1 , s > 0
Sec. 6.1; Ex. 4
2.e a t e^{a t} e a t
1 s − a , s > a \frac{1}{s-a}, \quad s>a s − a 1 , s > a
Sec. 6.1; Ex. 5
3.t n , n t^{n}, n t n , n a positive integer
n ! s n + 1 , s > 0 \frac{n!}{s^{n+1}}, \quad s>0 s n + 1 n ! , s > 0
Sec. 6.1; Prob. 24
4.t p , p > − 1 t^{p}, \quad p>-1 t p , p > − 1
Γ ( p + 1 ) s p + 1 , s > 0 \frac{\Gamma(p+1)}{s^{p+1}}, \quad s>0 s p + 1 Γ ( p + 1 ) , s > 0
Sec. 6.1; Prob. 24
5.sin ( a t ) \sin (a t) sin ( a t )
a s 2 + a 2 , s > 0 \frac{a}{s^{2}+a^{2}}, \quad s>0 s 2 + a 2 a , s > 0
Sec. 6.1; Ex. 7
6.cos ( a t ) \cos (a t) cos ( a t )
s s 2 + a 2 , s > 0 \frac{s}{s^{2}+a^{2}}, \quad s>0 s 2 + a 2 s , s > 0
Sec. 6.1; Prob. 5
7.sinh ( a t ) \sinh (a t) sinh ( a t )
a s 2 − a 2 , s > ∣ a ∣ \frac{a}{s^{2}-a^{2}}, \quad s>|a| s 2 − a 2 a , s > ∣ a ∣
Sec. 6.1; Prob. 7
8.cosh ( a t ) \cosh (a t) cosh ( a t )
s s 2 − a 2 , s > ∣ a ∣ \frac{s}{s^{2}-a^{2}}, \quad s>|a| s 2 − a 2 s , s > ∣ a ∣
Sec. 6.1; Prob. 6
9.e a t sin ( b t ) e^{a t} \sin (b t) e a t sin ( b t )
b ( s − a ) 2 + b 2 , s > a \frac{b}{(s-a)^{2}+b^{2}}, \quad s>a ( s − a ) 2 + b 2 b , s > a
Sec. 6.1; Prob. 10
10.e a t cos ( b t ) e^{a t} \cos (b t) e a t cos ( b t )
s − a ( s − a ) 2 + b 2 , s > a \frac{s-a}{(s-a)^{2}+b^{2}}, \quad s>a ( s − a ) 2 + b 2 s − a , s > a
Sec. 6.1; Prob. 11
11.t n e a t , n t^{n} e^{a t}, n t n e a t , n a positive integer
n ! ( s − a ) n + 1 , s > a \frac{n!}{(s-a)^{n+1}}, \quad s>a ( s − a ) n + 1 n ! , s > a
Sec. 6.1; Prob. 14
12.u c ( t ) = { 0 t < c 1 t ≥ c u_{c}(t)= \begin{cases}0 & t<c \\ 1 & t \geq c\end{cases} u c ( t ) = { 0 1 t < c t ≥ c
e − c s s , s > 0 \frac{e^{-c s}}{s}, \quad s>0 s e − cs , s > 0
Sec. 6.3
13.u c ( t ) f ( t − c ) u_{c}(t) f(t-c) u c ( t ) f ( t − c )
e − c s F ( s ) e^{-c s} F(s) e − cs F ( s )
Sec. 6.3
14.e c t f ( t ) e^{c t} f(t) e c t f ( t )
F ( s − c ) F(s-c) F ( s − c )
Sec. 6.3
15.f ( c t ) f(c t) f ( c t )
1 c F ( s c ) , c > 0 \frac{1}{c} F\left(\frac{s}{c}\right), \quad c>0 c 1 F ( c s ) , c > 0
Sec. 6.3; Prob. 17
16.( f ∗ g ) ( t ) = ∫ 0 t f ( t − τ ) g ( τ ) d τ (f * g)(t)=\int_{0}^{t} f(t-\tau) g(\tau) d \tau ( f ∗ g ) ( t ) = ∫ 0 t f ( t − τ ) g ( τ ) d τ
F ( s ) G ( s ) F(s) G(s) F ( s ) G ( s )
Sec. 6.6
17.δ ( t − c ) \delta(t-c) δ ( t − c )
e − c s e^{-c s} e − cs
Sec. 6.5
18.f ( n ) ( t ) f^{(n)}(t) f ( n ) ( t )
− s n − 1 f ( 0 ) − ⋯ − f ( n − 1 ) ( 0 ) -s^{n-1} f(0)-\cdots-f^{(n-1)}(0) − s n − 1 f ( 0 ) − ⋯ − f ( n − 1 ) ( 0 )
Sec. 6.2; Cor. 6.2.2
19.( − t ) n f ( t ) (-t)^{n} f(t) ( − t ) n f ( t )
F ( n ) ( s ) F^{(n)}(s) F ( n ) ( s )
Sec. 6.2; Prob. 21
示例 2
求微分方程 的解
y ′ ′ + y = sin ( 2 t ) \begin{equation*}
y^{\prime \prime}+y=\sin (2 t) \tag{19}
\end{equation*}
y ′′ + y = sin ( 2 t ) ( 19 )
满足初始条件
y ( 0 ) = 2 , y ′ ( 0 ) = 1 \begin{equation*}
y(0)=2, \quad y^{\prime}(0)=1 \tag{20}
\end{equation*}
y ( 0 ) = 2 , y ′ ( 0 ) = 1 ( 20 )
解:
我们假设此初始值问题 具有一个解 y ( t ) y(t) y ( t ) ,该解 及其前两个导数 满足推论 6.2.2的条件 。 然后,对微分方程 (19) 进行拉普拉斯变换 ,我们得到
s 2 Y ( s ) − s y ( 0 ) − y ′ ( 0 ) + Y ( s ) = 2 s 2 + 4 s^{2} Y(s)-s y(0)-y^{\prime}(0)+Y(s)=\frac{2}{s^{2}+4}
s 2 Y ( s ) − sy ( 0 ) − y ′ ( 0 ) + Y ( s ) = s 2 + 4 2
其中 sin ( 2 t ) \sin (2 t) sin ( 2 t ) 的变换 已从表 6.2.1的第5行 获得。 从初始条件 (20) 代入 y ( 0 ) y(0) y ( 0 ) 和 y ′ ( 0 ) y^{\prime}(0) y ′ ( 0 ) 并求解 Y ( s ) Y(s) Y ( s ) ,我们得到
Y ( s ) = 2 s 3 + s 2 + 8 s + 6 ( s 2 + 1 ) ( s 2 + 4 ) \begin{equation*}
Y(s)=\frac{2 s^{3}+s^{2}+8 s+6}{\left(s^{2}+1\right)\left(s^{2}+4\right)} \tag{21}
\end{equation*}
Y ( s ) = ( s 2 + 1 ) ( s 2 + 4 ) 2 s 3 + s 2 + 8 s + 6 ( 21 )
使用部分分式 ,我们可以将 Y ( s ) Y(s) Y ( s ) 写成
Y ( s ) = a s + b s 2 + 1 + c s + d s 2 + 4 = ( a s + b ) ( s 2 + 4 ) + ( c s + d ) ( s 2 + 1 ) ( s 2 + 1 ) ( s 2 + 4 ) \begin{equation*}
Y(s)=\frac{a s+b}{s^{2}+1}+\frac{c s+d}{s^{2}+4}=\frac{(a s+b)\left(s^{2}+4\right)+(c s+d)\left(s^{2}+1\right)}{\left(s^{2}+1\right)\left(s^{2}+4\right)} \tag{22}
\end{equation*}
Y ( s ) = s 2 + 1 a s + b + s 2 + 4 cs + d = ( s 2 + 1 ) ( s 2 + 4 ) ( a s + b ) ( s 2 + 4 ) + ( cs + d ) ( s 2 + 1 ) ( 22 )
通过展开等式 (22) 右侧的分子 并将其与等式 (21) 中的分子 相等,我们发现
2 s 3 + s 2 + 8 s + 6 = ( a + c ) s 3 + ( b + d ) s 2 + ( 4 a + c ) s + ( 4 b + d ) \begin{equation*}
2 s^{3}+s^{2}+8 s+6=(a+c) s^{3}+(b+d) s^{2}+(4 a+c) s+(4 b+d) \tag{23}
\end{equation*}
2 s 3 + s 2 + 8 s + 6 = ( a + c ) s 3 + ( b + d ) s 2 + ( 4 a + c ) s + ( 4 b + d ) ( 23 )
对于所有 s s s 。 然后,通过比较 s s s 的同次幂 的系数 ,我们有 3 { }^{3} 3
a + c = 2 , b + d = 1 , 4 a + c = 8 , 4 b + d = 6. \begin{aligned}
a+c & =2, & b+d & =1, \\
4 a+c & =8, & 4 b+d & =6 .
\end{aligned}
a + c 4 a + c = 2 , = 8 , b + d 4 b + d = 1 , = 6.
[^2] 因此,a = 2 , c = 0 , b = 5 3 a=2, c=0, b=\frac{5}{3} a = 2 , c = 0 , b = 3 5 , 和 d = − 2 3 d=-\frac{2}{3} d = − 3 2 ,由此得出
Y ( s ) = 2 s s 2 + 1 + 5 / 3 s 2 + 1 − 2 / 3 s 2 + 4 \begin{equation*}
Y(s)=\frac{2 s}{s^{2}+1}+\frac{5 / 3}{s^{2}+1}-\frac{2 / 3}{s^{2}+4} \tag{24}
\end{equation*}
Y ( s ) = s 2 + 1 2 s + s 2 + 1 5/3 − s 2 + 4 2/3 ( 24 )
从表 6.2.1的第5行 和第6行 ,给定初始值问题 的解 是
y = 2 cos t + 5 3 sin t − 1 3 sin ( 2 t ) . \begin{equation*}
y=2 \cos t+\frac{5}{3} \sin t-\frac{1}{3} \sin (2 t) . \tag{25}
\end{equation*}
y = 2 cos t + 3 5 sin t − 3 1 sin ( 2 t ) . ( 25 )
示例 3
求下列初值问题 的解
y ( 4 ) − y = 0 y ( 0 ) = 0 , y ′ ( 0 ) = 1 , y ′ ′ ( 0 ) = 0 , y ′ ′ ′ ( 0 ) = 0 \begin{gather*}
y^{(4)}-y=0 \tag{26}\\
y(0)=0, \quad y^{\prime}(0)=1, \quad y^{\prime \prime}(0)=0, \quad y^{\prime \prime \prime}(0)=0 \tag{27}
\end{gather*}
y ( 4 ) − y = 0 y ( 0 ) = 0 , y ′ ( 0 ) = 1 , y ′′ ( 0 ) = 0 , y ′′′ ( 0 ) = 0 ( 26 ) ( 27 )
解:
在这个问题 中,我们需要假设解 y ( t ) y(t) y ( t ) 满足推论 6.2.2 中 n = 4 n=4 n = 4 的条件 。微分方程 (26) 的拉普拉斯变换 为
s 4 Y ( s ) − s 3 y ( 0 ) − s 2 y ′ ( 0 ) − s y ′ ′ ( 0 ) − y ′ ′ ′ ( 0 ) − Y ( s ) = 0 s^{4} Y(s)-s^{3} y(0)-s^{2} y^{\prime}(0)-s y^{\prime \prime}(0)-y^{\prime \prime \prime}(0)-Y(s)=0
s 4 Y ( s ) − s 3 y ( 0 ) − s 2 y ′ ( 0 ) − s y ′′ ( 0 ) − y ′′′ ( 0 ) − Y ( s ) = 0
然后,使用初始条件 (27) 并求解 Y ( s ) Y(s) Y ( s ) ,我们得到
Y ( s ) = s 2 s 4 − 1 . \begin{equation*}
Y(s)=\frac{s^{2}}{s^{4}-1} . \tag{28}
\end{equation*}
Y ( s ) = s 4 − 1 s 2 . ( 28 )
Y ( s ) Y(s) Y ( s ) 的部分分式 展开为
Y ( s ) = a s + b s 2 − 1 + c s + d s 2 + 1 , \begin{equation*}
Y(s)=\frac{a s+b}{s^{2}-1}+\frac{c s+d}{s^{2}+1}, \tag{29}
\end{equation*}
Y ( s ) = s 2 − 1 a s + b + s 2 + 1 cs + d , ( 29 )
由此可得
( a s + b ) ( s 2 + 1 ) + ( c s + d ) ( s 2 − 1 ) = s 2 \begin{equation*}
(a s+b)\left(s^{2}+1\right)+(c s+d)\left(s^{2}-1\right)=s^{2} \tag{30}
\end{equation*}
( a s + b ) ( s 2 + 1 ) + ( cs + d ) ( s 2 − 1 ) = s 2 ( 30 )
对于所有 s s s 都成立。在这个问题 中,我们结合使用代入 s s s 的值 和比较 s s s 的同次幂的系数 的方法 。首先,分别在方程 (30) 中令 s = 1 s=1 s = 1 和 s = − 1 s=-1 s = − 1 ,我们得到方程组
2 ( a + b ) = 1 , 2 ( − a + b ) = 1 2(a+b)=1, \quad 2(-a+b)=1
2 ( a + b ) = 1 , 2 ( − a + b ) = 1
因此 a = 0 a=0 a = 0 和 b = 1 2 b=\frac{1}{2} b = 2 1 。如果我们在方程 (30) 中令 s = 0 s=0 s = 0 ,那么 b − d = 0 b-d=0 b − d = 0 ,所以 d = 1 2 d=\frac{1}{2} d = 2 1 。最后,比较方程 (30) 两侧三次项的系数 ,我们发现 a + c = 0 a+c=0 a + c = 0 ,所以 c = 0 c=0 c = 0 。因此
Y ( s ) = 1 / 2 s 2 − 1 + 1 / 2 s 2 + 1 , \begin{equation*}
Y(s)=\frac{1 / 2}{s^{2}-1}+\frac{1 / 2}{s^{2}+1}, \tag{31}
\end{equation*}
Y ( s ) = s 2 − 1 1/2 + s 2 + 1 1/2 , ( 31 )
根据表 6.2.1 的第 7 行 和第 5 行 ,初值问题 (26),(27) 的解 是
y ( t ) = 1 2 ( sinh t + sin t ) \begin{equation*}
y(t)=\frac{1}{2}(\sinh t+\sin t) \tag{32}
\end{equation*}
y ( t ) = 2 1 ( sinh t + sin t ) ( 32 )
最后,我们注意到我们可以寻找以下形式的 Y ( s ) Y(s) Y ( s ) 的部分分式展开
Y ( s ) = a s − 1 + b s + 1 + c s + d s 2 + 1 . Y(s)=\frac{a}{s-1}+\frac{b}{s+1}+\frac{c s+d}{s^{2}+1} .
Y ( s ) = s − 1 a + s + 1 b + s 2 + 1 cs + d .
我们使用方程 (29) 中的形式 ,因为表 6.2.1 包含 1 / ( s 2 ± 1 ) 1 /\left(s^{2} \pm 1\right) 1/ ( s 2 ± 1 ) 和 s / ( s 2 ± 1 ) s /\left(s^{2} \pm 1\right) s / ( s 2 ± 1 ) 的条目 。
拉普拉斯变换 最重要的基本应用 是在机械振动研究 和电路分析 中;控制方程 在第 3.7 节 中推导出来。一个振动的弹簧-质量系统 具有运动方程
m d 2 u d t 2 + γ d u d t + k u = F ( t ) \begin{equation*}
m \frac{d^{2} u}{d t^{2}}+\gamma \frac{d u}{d t}+k u=F(t) \tag{33}
\end{equation*}
m d t 2 d 2 u + γ d t d u + k u = F ( t ) ( 33 )
其中 m m m 是质量 ,γ \gamma γ 是阻尼系数 ,k k k 是弹簧常数 ,F ( t ) F(t) F ( t ) 是施加的外部力 。包含电感 L L L ,电阻 R R R 和电容 C C C 的电路 (一个 L R C L R C L RC 电路 )的描述方程 是
L d 2 Q d t 2 + R d Q d t + 1 C Q = E ( t ) \begin{equation*}
L \frac{d^{2} Q}{d t^{2}}+R \frac{d Q}{d t}+\frac{1}{C} Q=E(t) \tag{34}
\end{equation*}
L d t 2 d 2 Q + R d t d Q + C 1 Q = E ( t ) ( 34 )
其中 Q ( t ) Q(t) Q ( t ) 是电容器 上的电荷 ,E ( t ) E(t) E ( t ) 是施加的电压 。 用电流 I ( t ) = d Q ( t ) / d t I(t)=d Q(t) / d t I ( t ) = d Q ( t ) / d t 表示,我们可以对方程 (34)求导并写成
L d 2 I d t 2 + R d I d t + 1 C I = d E d t ( t ) \begin{equation*}
L \frac{d^{2} I}{d t^{2}}+R \frac{d I}{d t}+\frac{1}{C} I=\frac{d E}{d t}(t) \tag{35}
\end{equation*}
L d t 2 d 2 I + R d t d I + C 1 I = d t d E ( t ) ( 35 )
还必须规定关于 u , Q u, Q u , Q 或 I I I 的合适的初始条件 。
我们先前在第 3.7 节 中提到,弹簧-质量系统 的方程 (33)和电路 的方程 (34)或(35)在数学上是相同的,仅在于其中出现的常数 和变量 的解释 不同。还有其他物理问题 也会导致相同的微分方程 。因此,一旦数学问题 被解决,其解 就可以根据哪个相应的物理问题 最受关注来解释。
在本章 本节 和其他章节 之后的习题列表 中,有许多具有常系数 的二阶线性微分方程 的初值问题 。许多可以被解释为特定物理系统 的模型 ,但是通常我们不会明确地指出这一点。